- 周红妮;谢伟;刘珂路;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合理匹配对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中以某微型纯电动轿车的开发为平台,对动力传动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变速箱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与匹配,并对变速器换挡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应用AVL-Cruise软件对样车进行了整车建模与性能仿真。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均达到了预期要求,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设计合理。本研究可为纯电动样车关键部件的选型提供有效依据,也为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设计与匹配提供方法参考。
2017年02期 v.31;No.9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吕科;姚胜华;游劲松;
某电动汽车采用冷却泵对动力总成进行冷却,该冷却泵动力源为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基于飞思卡尔高性能低成本8位微控制器MC9S08MP16对冷却泵驱动器软硬件进行设计,通过实验调试确定了所设计驱动器的最佳参数,从而实现了冷却泵的良好运转。
2017年02期 v.31;No.9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泽凯;廖卫杰;李庆;王显智;
采用前向仿真和后向仿真相结合的思想,建立了基于循环工况的1/4馈能式主动悬架仿真系统。通过模糊PID控制器来控制电机的四象限运行,并考虑了电机、电池所造成的功率损,完成悬架主动力的输出以及能量的回收。选取了美国城市循环工况UDDS进行馈能式主动悬架的平顺性与经济性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被动悬架,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馈能式主动悬架能较好地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其在UDDS工况下的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改善了32.43%;相比于传统电磁式耗能主动悬架,馈能式主动悬架在该工况下的节能效果达到了24.88%。
2017年02期 v.31;No.99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坦;张胜兰;
提出了一种由造型曲线驱动的客车车身骨架参数化设计方法。采用造型曲线构造了Top-Down顶层骨架,并以此驱动生成车身骨架模型。通过造型曲线离散、离散点参数化、造型曲线拟合、造型曲线替换等过程,解决了非参造型曲线在顶层骨架模型中的外部导入和几何替换问题,实现替换导入不同车型的造型曲线与客车车身骨架的关联设计。
2017年02期 v.31;No.9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桐;姚胜华;黄兵锋;罗永革;
基于非线性PI算法提出了纯电动汽车自动起步工况的控制策略,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控制策略进行了建模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传统PI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使纯电动汽车自动起步过程响应快,无超调,控制精度高,系统适应性好,能够满足驾驶需求。
2017年02期 v.31;No.99 23-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雷涛;钟绍华;毛春升;
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摩托车制动器性能测试系统。使用高精度传感器采集用于评价各项性能的数据,借助数据采集卡功能实现了传感器与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提升速率。通过与数据库的连接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储存、调取。测试结果分析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正常、效率高。
2017年02期 v.31;No.9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善坤;王保华;陈小兵;盛智权;
通过相应的假设和线性处理,建立了线性四自由度汽车列车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了LQR控制策略,设计了LQR最优控制器。通过Matlab/Simulink和Truck Sim联合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LQR最优控制器能有效地改善汽车列车的机动性和方向稳定性。
2017年02期 v.31;No.99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喻超;王保华;
为了分析线性控制算法在非线性模型中的控制效果,建立四轴全轮转向车辆的线性二自由度模型,采用零质心侧偏角比例前馈及前馈+横摆角速度反馈的多桥转向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及Truck Sim中建立联合仿真模型,对所设计的控制算法进行对比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多桥转向比例前馈控制及前馈+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均能够在低速下保持车辆质心侧偏角基本为零,但是比例前馈在高速时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低速时比例前馈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减小汽车转弯半径,高速时前馈+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能够减小车身横摆角速度,提高多轴车辆抗干扰能力。
2017年02期 v.31;No.99 41-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